黑龙江省土地学会 黑龙江省土地学会

耕地保护的三点想法和思考
发布日期:2023-05-04 17:16:22   编辑:未知 浏览:74

汉中是镶嵌在秦巴之间、汉水之源的一颗璀璨明珠,自古就有“汉家发祥地、中华聚宝盆”之美称,地处秦巴山区西段、北靠秦岭、南倚米仓山、中为汉江上游谷地平坝,地形地貌以山区和丘陵为主,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。当前,我市正处于“区域中心城市、文化旅游强市、陕西最美城市”的关键时期,基础设施、民生工程及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持续增加,而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匮乏,我市耕地保护工作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
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,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,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。新时期耕地保护应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,基于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框架,引导全社会开展耕地保护监督,推动耕地系统性、整体性的保护和利用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,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和思考:


系统修复综合治理


提高耕地质量和机械化耕作水平


汉中市地貌类型多样,但以山地为主,占总面积的75.2%,平坝、川地面积较少,大部分县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,山区丘陵地带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。村庄星罗棋布,铁路、公路等线性工程纵横切割,造成耕地集中连片度不断下降,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,耕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、完整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。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根据“宜水则水、宜旱则旱”的原则,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建设质量标准,指导耕地开发利用。



系统修复就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,坚持保护耕地生态健康的理念,依托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力,分区采取耕地休养生息、耕地整治等手段,及时施以工程技术、生物技术等措施进行修复,因地制宜推进坡改梯、农田水利建设等,改善耕地健康状态和产出效能,确保现有和修复后的耕地系统健康可持续(例如留坝县实施的旱改水项目)。综合治理就是要按照耕地利用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,实行全面规划、统筹安排和综合治理,落实“长牙齿”的耕地保护硬措施,以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为基础,统筹安排“三区三线”的科学布局,灵活运用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复垦开发推进耕地资源集中连片,统筹优化全国耕地资源保护空间。



同时,为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碎片化问题,建议:一是对土地分散承包经营的地区,适时逐步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、土地权属调整合并等,进一步改善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。二是细化耕地用途管制,严格规范耕地上的生产活动和种植结构,推进集中连片机械化耕种作业,减轻农民人力耕种负担。三是进一步规范“进出平衡”方案编制内容,加快各地“进出平衡”落实见效,严格管控耕地转为林地、园地等其他农用地落实“进出平衡”,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数量不减少。并建议由村集体对本村撂荒的零星土地兜底复耕复种,结合省市出台的耕地保护激励暂行办法,对落实复耕种植的村集体予以优先激励和激励资金倾斜,进一步激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保护耕地和种粮的积极性。



创新新型耕地保护模式


发动全社会耕地保护监督,助力乡村振兴


大力改善乡村环境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。自建国以来我们持续向贫困宣战,特别是从2015年脱贫攻坚战开始,用五年时间确保了广大贫困地区摆脱贫困,借助本土优势,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解决就业、教育、看病等难题,走上乡村可持续发展道路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才能进一步做好乡村产业、乡风文明、生态宜居等各项工作,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。



打造耕地保护网红“打卡地”,推动乡村旅游发展,促进农民增收。把农村碎片化的土地进行集约化,统一的翻耕启用,围绕一些农庄的居民房进行生活性的提升,把房前屋后的打造的比较有生活气息,岸上种花、田间设景,发展集生产、休闲、观光、教育、科普、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,让城里人到农村体验更美更丰富的乡村生活,因势利导促进业态转型,促进农旅融合发展,逐步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。其次,在农作物耕种上引入新的品种,保育原有的优良品种,促进农产品增收、种植方面就形成效益,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。


通过耕地保护“网红地”的打造,让全社会的眼睛都来监督耕地保护工作,让农民在耕地保护中受益、在受益中坚持不懈保护耕地。



强化土壤资源市场交易


提升耕作层剥离后的利用率


当前我市各级发展经济、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势头强劲,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不可避免,避灾搬迁、生态退耕、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也造成耕地面积不断减少。而我市的平原、川地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面积较小,城镇村发展空间分布与优质耕地分布高度重叠,且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资源的需求居高不下,使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以及粮食安全的矛盾更为突出。


耕地耕作层又是最为宝贵的土地资源,也是保障粮食增产增收、农作物生长发展的重要基础。在项目建设中很多时候为建设方便,都是直接占用耕地,没有考虑将耕作层剥离再利用。根据国土调查耕地认定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,补充耕地土体厚度应不低于60厘米(山地、丘陵区应不低于40厘米),熟土厚度应不低于25厘米。在我们实施的不少复垦项目中,寻找优质土层进行熟土耕种难之又难!很多地块在后期的耕种中由于土质的问题,农作物生长缓慢、产量较低,加之农民耕种又要投入大量精力,收支不平衡致使很多地块慢慢被弃耕撂荒。


建议因项目建设需占用耕地时,充分了解占用耕地面积及土壤污染情况,在建设前对耕地表层30至50cm的熟土进行剥离,充分利用耕作层剥离地块周边闲置地、临时用地等,设定已剥离土壤暂时存储区,防止水土流失,保证堆放安全。组建耕地耕作层土壤流转平台,将剥离土层用于土地复垦项目、补充耕地、增减挂钩、污染土地修复等项目的覆土再利用,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,缩短了再造“熟土”的时间,农民也因耕地质量的提高从而增加了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,提高了土地耕种率,最大限度保护耕地。



另外,根据三调数据显示我市耕地面积减少,减少的耕地主要为25°以上坡耕地流向为林地98.3783万亩。还有部分保护区内的优质耕地问题,例如:在国家下发的稳定耕地图斑中,汉中市朱鹮保护区内有稳定耕地9.05万亩,按照今年4月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全国“三区三线”划定规则,朱鹮保护区作为全国4个特殊鸟类保护区之一,其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不再调出生态保护红线,导致不能再划入永久基本农田。建议:将25°以上的水田、梯田,耕作条件比较好的予以保留;各类保护区除核心保护区以外的优质耕地(长期耕种的稳定耕地)予以保留。


以上仅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真实见到的情况,结合目前在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,谈了一点思考和想法,不妥之处,请各位领导、同事批评指正!


image.png

汉中市留坝县紫柏街道办大滩村官塘沟坡改梯项目


image.png

汉中市留坝县紫街办大滩村旱改水项目